第三年登台,寫給自己的復盤
今年是我第三年以講者身份站上 DevOpsDays Taipei 的舞台。
自從去年在會上聽到 Ruddy 老師分享「復盤」後,每年活動結束,也習慣留下些紀錄,不只是回顧活動,也算是替自己留下一個紀錄點,紀錄此時此刻的想法及狀態。
這篇文章,是我在復盤過程中,和自己對話所得到的一些想法。
(圖片:活動照,開始勇敢使用
Obsidian 狂熱者
稱呼自己,謝謝攝影師@Ru)
從便利貼開始,建立簡報邏輯
今年準備簡報時,我很明顯感受到:「時間花得比前兩年少,但品質沒有變差。」
前兩年,可能是還沒有建立自己的簡報風格,也不確定怎樣的投影片可以有效傳達,常常一張投影片修超久,在試講時才發現上下文破碎、講起來卡卡的,也就是「看起來很精緻,但其實無法順利表達」。
後來,慢慢「探索」出一套屬於自己的簡報準備流程。
其中一個我很喜歡的方法是用「便利貼」來編排投影片草稿,這個概念我最早是在 Ted 人氣講者這樣做搶戲投影片 這本書中看到的,實踐後發現非常適合我。
(圖片:準備今年議程時,留下的便利貼草稿)
便利貼的好處在於:
我可以不管軟體、框架,直接專注在「內容之間的關係」。
我發現,簡報的製作其實包含兩種型態的工作:
- 這個知識點要怎麼視覺化呈現在一張投影片上?
- 這些知識點之間,該用什麼順序來安排,才能讓人聽得懂?
過去的我,常會兩件事混著做。
一頁投影片做到一半,突然想調整順序,編排順序時,又發現前面沒講清楚,一來一往間,消耗很多不必要的力氣。
透過便利貼的特性,能夠將這兩種型態的工作區隔:先專注的構思投影片該如何呈現,再回頭調整投影片的編排。
(後續也有嘗試使用數位版本,透過 Excalidraw-Obsidian 這個工具來製作投影片,如果有興趣,可參考:從分享中成長:我的 2024 年演講復盤與反思 - 製作投影片的分鏡稿。)
從懷疑自己,到相信經驗有價值
還記得第一年準備投稿時,最大的自我懷疑是:「我在金融業,受限於資安和內網,技術選型都偏保守,我的分享真的有價值嗎?」
時至今日,想法慢慢有了轉變:
分享的價值並不全在於技術是不是最新,而是你有沒有走過那段經驗。
這讓我想到一個例子:去年在 HWDC 分享 Centralized CI/CD Pipeline 的架構時,上台前,其實對於目標聽眾的樣貌感到模糊,心裡也會擔心:「會不會只有我們公司採用這種架構,其他聽眾完全沒有共鳴?」
但在分享結束後,有一位聽眾告訴我:「我們公司最近也在考慮這種框架,但不知道如何開始,聽你分享後,很有感!」
過去我常會希望自己在上台前,盡可能設定好「目標聽眾」的面貌,但我開始覺得:
有些「目標聽眾」是要在你「講出來」後,你才會慢慢了解他們的樣子。
分享,不需要已經有「完美的答案」才有資格,當你選擇從自身的真實經驗出發,「希望」別人能從中獲得什麼,我認為這樣的心意就足夠了。
適時的信任直覺
到了第三年,開始越來越知道自己喜歡怎麼表達。
延續了去年的實驗,今年的投影片,也盡可能降低文字的比重,希望以「圖像」的方式,讓投影片成為口語表達的輔助。
不過,今年加入了一場小冒險:我在簡報裡放了一張「有點搞笑」的投影片。
準備時猶豫很久,因為整場簡報的風格是偏向理性、實務的路線,突然來一頁「幽默」的投影片,擔心過於突兀。
儘管從理性角度覺得有點怪,最後還是選擇相信自己的直覺,將投影片加入簡報中!
沒想到,整場簡報反應最熱烈的,就是這一張投影片。
不只是當下有人笑出聲,還有幾位聽眾在會後特別來說:「那一張投影片真的太有感。」
過去沿用的簡報框架和指南,並沒辦法讓我產生這張投影片,而是那一瞬間的靈感,出乎意料的引發聽眾共鳴。
這個經驗帶給我一個反思:
你一路累積的思維模式與表達方式,其實正是你最有價值的地方。
那些願意回應的人,讓我記得這場分享
今年讓我最有感的,是分享結束後的交流時間。
(圖片:感謝會後來交流的每一位聽眾,讓我獲得許多正向的回饋及收穫。感謝攝影師@Doron)
在去年的復盤中,我希望自己能試著「享受」分享後的交流,今年確實做到了!
今年在分享後的交流環節,有許多聽眾和我分享:「我也遇到相同的推廣困境」、「你的痛點讓我好有感!!」,有讓聽眾產生共鳴,真是太好了!!
讓我印象深刻的還有一位聽眾,第一句話就是:「我覺的你的台風好穩!請問是怎麼練的?」
雖然笑著回應,但心裡五味雜陳,想到自己第一年講完,下台胃痙攣,直接攤在椅子上動彈不得、第二年上台前,躲在廁所深呼吸 15 分鐘。 (FYI: 廁所並不是上台前深呼吸的好地方。)
這種時刻,是讓人感動的,那是一種「自己沒發現的成長,被人指出來」的感動。
除了現場交流,今年我也特別感謝那些願意填寫會後問卷的聽眾,今年準備的內容,在「分堂議程」中,實用性評分獲得了前三高分!
還有寶貴的質化回饋 :
- 概念解釋清晰,Obsidian 超棒XD
- 言之有物
- 主題非常貼切實際,期待明年的分享
- 對於團隊合作的思考很有啟發
- 認真來說,講師的敘事方式有層次且明確,且臺風非常穩健,我很抱歉,沒辦法提出更進一步的建議 ><我蠻羨慕的,是我想追求的目標 xD
我想記住這些回饋,也想提醒自己:
講者(內容創作者)能走得長遠,真的需要聽眾的一點點光。
我希望當我成為坐在台下的人,也要記得把這份光,送回給台上的人。
透過分享,慢慢變得清楚
我不知道明年會不會再次投稿,也不知道還有沒有機會站上舞台。
但這三年的經驗,讓我變成了自己更喜歡的樣子:了解自己自在的表達模式、更願意相信自己說話是有價值的。
如果你也曾經懷疑:「我這樣的背景,有什麼能分享的嗎?」
我想說的是:
只要你願意分享自己的經驗,這世界上一定有某個人,正在等待你的故事。
你現在所處的位置,可能就是別人夢寐以求的答案所在。
不需要等到自己「變得夠好」才開始分享,而是透過分享,慢慢修正方向,往理想的自己靠近。
在這段旅程中,看清楚自己喜歡什麼樣的表達方式,也更清楚理想中的自己,會是什麼樣子。
希望這篇文章能帶給你一些啟發,下次見。
About Byte & Ink
我會定期在部落格分享不同主題的文章,目前包含:
- 職涯心得
- 個人成長
- 筆記軟體 - Obsidian 教學
- 技術相關 (
K8S
,DevOps
,軟體測試
…)
如果你覺得內容有幫助,歡迎你點此訂閱我的文章,你的訂閱會帶給我更多動力,持續分享有意義的內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