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 Reading with ML - 05 】復盤+ : 把經驗轉化為能力

Posted by MingLun Allen Wu on Sunday, September 22, 2024

About Reading with ML

Hi~ 我是明倫 (ML),歡迎來到 Reading with ML 系列文章,我希望在讀完一本書後,在此分享我最有感覺的幾個知識點。

這些內容「不會」包含整本書的完整知識,我更希望能透過這個系列分享好書,以及在我閱讀過程中的反思與連結。

如果對於內容有任何想法,歡迎在文章下方留言,一起交流想法! 😃

我會定期在部落格分享不同主題的文章,目前包含:

  • 職涯心得
  • 個人成長
  • 筆記軟體 - Obsidian 教學
  • 技術相關 (K8S, DevOps, 軟體測試…)

如果你想第一時間接收到新文章,歡迎你訂閱我的電子報


復盤 + : 把經驗轉化為能力

遇見這本書的契機,是在 DevOpsDays Taipei 2024 中,聽到 Ruddy 老師的 Keynote 分享,聽完後對於「復盤」深有所感,立刻去找了老師推薦的書來讀。

The book cover


誰適合讀這本書 ?

我覺得這本書特別適合:

  1. 渴望快速成長的人。
  2. 常常遭遇相同類型錯誤的人。
  3. 時常感到焦慮的人。

復盤是從過去的事件中學習

復盤最早源自於圍棋的術語,指的是在下完棋後,重新審視過程中,哪一步下的好、哪一步下的不好。

當我們將這個概念轉化到個人成長,則是:以「總結經驗」、「提升能力」為目的,從過去的工作或任務中學習。

我認為復盤這件事,與軟體工程領域的 “Incident Postmortems” 有異曲同工之妙,都是在完成一項任務後,回頭檢視整個過程,試圖維持自己的優勢、改善自己的缺失

我很喜歡書中提到的概念:

成年人最主要的學習來源是「過去的經驗」,而復盤其實就是從過往經驗學習的「結構化方法」。


為什麼要復盤?

我認為復盤帶來的好處有兩個,第一個理由是:復盤可以加速自己的成長

我很喜歡書中的一句話:

將軍不是教出來的,而是打出來的。

當然,我相信,如果沒有及時復盤的習慣和很強的復盤能力,即使打了很多仗,也未必能成為將軍。

實戰中可以快速累積經驗,而復盤能讓我們透過「覺察」,有效地獲得「更多經驗」,我覺得很像是從前玩線上遊戲時,可以透過課金獲得的「經驗加倍券」,讓你在打怪時,獲得雙倍的經驗。

開始練習復盤後,我覺得帶給我的第二個好處是:復盤有助於對抗焦慮

我在 #7 - 焦慮的緣由、緩解焦慮、關於 Code Review 的兩三事、轉譯知識 中有提到:

「焦慮」源自於做決定時,大腦認為現有資訊量不夠,所帶來的本能反應。

過往我在面對焦慮時,雖然察覺自己的身心狀況不太對勁,但有種無能為力的感覺,在練習復盤的過程中,會有一段與自己的對話的時間,讓你能以客觀的心態去「分析」現況,並把焦點放在「未來的行動」而不是「當下的情緒」。

有了這些行動策略後,會帶給大腦額外的資訊,從而顯著的降低焦慮感。


復盤與工作總結的差異

剛開始閱讀「復盤」時,我腦海中浮現的問題是:「復盤」跟「工作總結」有什麼不同?

「工作總結」像是「階段性的小結」,回顧自己某段時間累積的成果,陳述自己的貢獻和價值,這件事情大多數上班族應該都不陌生,在每年績效考核時,大多要陳述自己一整年的產出,許多工程師也都會建立自己的 吹噓文件 (Brag Document)

所謂的「總結」,其實重視的是「回顧」和「描述」,而「復盤」則加上了「具體的行動策略」,也就是從回顧中,找出「我未來該怎麼做?」、「如何讓這件事情未來再次/不再發生?」的思維。

從 2020 年開始,我開始透過 工作日誌 聚焦當天的任務,同時紀錄自己的工作軌跡,但有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:

過去的工作日誌記錄的資訊,很少被使用到。

雖然我紀錄了每一天的工作內容,卻沒有進行回顧、分析和反思,書中提到這樣的行為只是機械化的重複,很難從中學到有價值的事物。如果能以這些資訊為素材,嘗試提煉出優化自己的策略,工作日誌的價值會大大提升。


復盤的時機

雖然復盤很重要,但書中作者也提到:不是每一件事情都需要花時間、按照流程進行復盤

為什麼? 因為復盤是需要花費心力和時間的,哪些事件需要進行復盤,是需要我們用心「識別」的,作者提到有幾種類型值得進行復盤:

  1. 新的事情 : 如果這件事情你和你的團隊是第一次做,那做完後不管有沒有成功,都很適合進行復盤,摸索教訓。
  2. 有價值的事 : 復盤是極為有效的學習方法,如果某件事情對於個人成長是有價值的,那這件事情是值得復盤的。舉例來說:我的夢想是成為講師,那「公開演講」這件事情就值得我進行復盤,但如果你的夢想是成為專業的工程師,你可能更需要專注在「如何有效的設計系統」。
  3. 某件事情的成果未達預期:如果成果不如預期,代表你或團隊對於此類事件的規律掌握程度還不高,應對能力有所欠缺,可以透過復盤提升熟悉度。

除了上述特定的情境,作者認為「定期檢視自己的軌跡,並且復盤」是重要的,引述書中的內容 :

我個人每個月會花一小時左右,復盤當月的工作;每年年初,花半天時間進行前一年全年工作復盤。

這樣子的行為,我認為與 刻意暫停 書中的概念不謀而合:

所謂的「重啟」是暫時停下當前的步伐,回頭看看過去的旅程,並藉此重新建立再次出發的力量。

「暫停」是為了要「回顧」並且重新找到力量,但我常常誤解成「暫停」是「什麼也不做」,「暫停」同時也是一個機會,讓你可以覺察、斷除既有的「壞模式」,重新思考自己的目標後,保養自己的工具,讓自己成功升級。


如何進行復盤?

快速的摘要我理解的復盤流程,對復盤有興趣的讀者,閱讀原書可獲得最佳體驗:)

Step 1 - 表象梳理

針對自己過往的經歷進行回顧與整理。

在回顧時,不只是關注事件的「過程」和「結果」,最好連同「預期目標」、「行動測略」以及「計劃」都納入回顧。

Step 2 - 尋找根因

針對上述的回顧內容,進行「分析」及「反思」,思考在過程中自己的「亮點」是什麼? 是否有什麼「不足」是原先沒有意識到的?

為什麼會發生這個情況? 試著進行歸納,從而找出真正的「根因」和「本質」。

Step 3 - 擬定抽象化的行動策略

針對階段二所找出的根因,進行總結和提煉,思考:「未來遇到此類事件時,我應該如何處理?」。

在這個階段的目的,是要產生具體的行動策略,而所謂的「抽象化」,指的是要發揮舉一反三的精神,讓這個策略的使用場景是「廣泛」的,如此一來,可以大大提升復盤的價值。

舉例來說,我在 DevOpsDays Taipei 2024 分享結束後,針對事前準備和分享當下的過程,進行了復盤。如果我將復盤的行動策略設定為:「如果明年 DevOpsDays Taipei 要當講者,該怎麼做?」,這樣子的策略擬定就太狹隘了! 無法在生活中發揮太大的影響力。

反之,如果我將策略設定成足夠「抽象化」的目標,例如:「如果未來要在公開場合演講,我該注意什麼事情?」,如此一來,這一次復盤的策略,就有更多的場域和機率被使用。

在這個階段將行動策略「抽象化」,其實正是在加強「槓桿時間的能力」,讓你能在解決問題後,讓(正面的)影響留存下來!

(Resource: 反思系列-軟體工程師的價值、影響力與職涯發展 by Kyle Mo)

Step 4 - 實際應用

將前一步擬定的策略,實際應用在未來的實際狀況中。

觀察自己期待的結果 (希望能維持自己的優勢、或是改善自己的缺失) 是否有因為復盤的策略而發生? 可能有,也可能沒有。

如果沒有,沒關係,藉由下一次復盤重新修正策略,從新的素材中進行分析,找出下一個版本的方案。

重要的是:我們成功從自己的經驗中,得到了體悟,並且嘗試改變了自己的行為。

藉由持續的復盤循環,能讓你每一段工作經歷、任務、挑戰,都變成一次學習的機會,促進自己的能力提升。



See Also