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 Reading with ML - 01 】多巴胺國度:在縱慾時代找到身心平衡

Posted by MingLun Allen Wu on Sunday, February 11, 2024

About Reading with ML

Hi~ 歡迎來到 Reading with ML 系列文章,我希望在讀完一本書後,在此分享我最有感覺的三個知識點。

這些內容「不會」包含整本書的完整知識,我想在此分享「我為何選這本書」、「我對哪些內容感興趣」、「為什麼感興趣」。

如果對於內容有興趣,歡迎你自行深入閱讀原著後,在留言區和我交流!


Why this book ?

The book cover

我向大家坦白,我是個重度手機成癮者。

在無聊的時候,也許是通勤、蹲廁所、等待餐點時,我會在無意識的情況下拿出手機,iPhone 可以統計每日螢幕使用時間,我每天的平均使用時長是 5 小時起跳,多麽恐怖的數字!

對某件事情成癮,其實是大腦中的「多巴胺」造成影響,我希望透過這本書了解機制的運作,藉此「修正」自己的癮頭。


在大腦的運作中,存在「爽」與「痛」的翹翹板

神經科學家發現:在大腦中,負責處理「愉悅」與「痛苦」的部位有些許重疊,同時也發現這兩種感受存在拮抗機制 :

「爽」與「痛」存在著此消彼長的關係。

我們可以將這種拮抗機制想像成是一個「翹翹板」,每當情緒傾向「爽」或「痛」的其中一邊時,不需要主觀意識的介入,大腦就會試圖恢復平衡。不過在平衡的過程中,通常都會有點矯枉過正的情況發生:

當你放了 60 公斤的快樂在「爽」的那邊時,大腦為了平衡翹翹板,通常會找來 80 公斤的壯漢壓在「痛」的那邊。

每當我精疲力盡的下班,捷運站門口的肯德基似乎是個恢復快樂的泉源,但當我享受完美食回家後,我真的感到快樂了嗎? 其實不然,更多時候都是空虛和罪惡感。


持續追求快感,反而失去感受快樂的能力

失樂症 (anhedonia) 是指在「為了快感而追求快感」的情境下,反而會導致人失去享樂的能力。

為什麼會這樣呢? 當大腦反覆暴露在愉悅刺激時,會漸漸開始產生「耐受性」,這種耐受性會導致感受到的「愉悅」漸漸的「變弱變短」,反之另外一端的「痛覺」則「變強變長」。

更白話的說:我們承受痛苦的能力將會降低,而體驗愉悅的門檻將會被墊高。

隨著我們不斷暴露在快感下,耐受性最終將會導致我們需要使用更強大的刺激,才能得到相同單位的快感。

這會造成什麼樣的問題?

現今的數位產品經過精心設計,為了掠奪使用者更多的「注意力」,我們很難從日常生活中找到其他事物可以提供相近的「刺激」。

當大腦習慣手機帶來的刺激後,曾經在日常生活中帶給你快樂的事物,很難再對你造成悸動

繼續回到翹翹板的例子,當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持續追求快感,大腦會漸漸的產生耐受性,讓「爽」與「痛」翹翹板的中心被「重置」了!

img

當翹翹板被重置後,將會導致什麼樣的苦果 ?

當外在帶來的刺激相同時,我們感受到的痛苦被放大了、卻需要更多的獎勵才會愉悅。


社群媒體帶來的相對匱乏感,使我們更容易成癮

為什麼在資訊爆炸的時代,我們似乎更容易對外在事物成癮? 可能是食物、Youtube 上的短影音。

首先我們要先認知到一件事情:匱乏心態使人專注在眼前的利益

當資源匱乏時,多數人都只會在意眼前的利益,選擇忽略中長期的報酬。當自己吃不飽時,並不會在意「未來的報酬」,只希望在最短的時間內填飽肚子並活下去。

但為什麼在這個資源豐富、資訊爆炸的時代,我們會出現「匱乏心態」呢?

在社群媒體上,大多數人選擇呈現自己「光鮮亮麗」的一面,我們也很容易自討苦吃的開始進行「比較」,然後出現「自卑」(這傢伙好像變帥了…)、「自責」(早知道我這個月就不要吃肯德基了…) 的心態。

這種情況無形間會強化我們的「相對匱乏感」,從而讓我們漸漸地忽略「長期效益」,而專注在「當下立刻能享受到的利益」。

所以這就能解釋:面對出能快速產生多巴胺的高刺激性行為 (例如短影音),僅管我們的理性能辨別這件事情「沒什麼具體好處」,但我們並不會顧慮這麼多,往往選擇繼續勇往直前地跳入火坑。



See Also