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7 - 焦慮的緣由、緩解焦慮、關於 Code Review 的兩三事、轉譯知識

Posted by MingLun Allen Wu on Saturday, November 25, 2023

What Resonated This Week

1 - 焦慮的緣由

#Concept

Source : (Podcast) 文森說書 - 怎麼把焦慮變不見?| 鬆綁你的焦慮習慣

「焦慮」,每個人常感受到的情緒,其實與大腦的「前額葉皮質區」有關係。它會在日常生活中,持續收集外部資訊,並且嘗試對未來進行「預測」。 由於從遠古時代流傳下來的「生存」本能,大腦習慣透過「預測」來達到趨吉避凶的目的。

那麼「焦慮」是怎麼產生的呢? 當我們在做一些沒經歷過的事情時,大腦發現過往記憶中並沒有足夠的資訊來進行「預測」,開始不斷地索要相關資訊,這個行為,正是焦慮感的由來。

你一定會好奇,為什麼出現未知的情況時,大腦傾向透過「焦慮」來解決問題呢?

在人類的演進過程中,我們會持續去追尋「多巴胺」,當未知情況發生時,如果大腦成功透過「預測」來解決問題,此時將會獲得極大量的「多巴胺」。

在這種情境下,當大腦遇到未知的情況時,已經被訓練成以「收集資訊」+ 「嘗試預判」作為優先行動方案,如果恰好缺乏有關資訊,就會開始出現「焦慮感」。


2 - 如何緩解焦慮 ?

#Concept

Source : (Podcast) 文森說書 - 怎麼把焦慮變不見?| 鬆綁你的焦慮習慣

從上述章節中,我得到一個小結論:越是具有「規劃」的特質的人,越容易感到焦慮。

當一件事情被「規劃」得井井有條,其實本質上意味著事情完全按照某個人的「預測」進行,當我們持續追求「完善的規劃」時,其實就是對未知的事情進行大量的「預測」,這個行為其實相當容易引發焦慮。

文森說書 - 怎麼把焦慮變不見?| 鬆綁你的焦慮習慣中提到「人類是渴求多巴胺的生物」,我們該如何藉由這個特性來鬆綁焦慮呢? 需要掌握一件事情 :

當人處於平靜狀態時,大腦也會分泌多巴胺

如何進入平靜狀態呢? 在這集 Podcast 中,作者分享的方法是:只需要觀察自己當下的身體狀態,就能夠讓自己進入平靜狀態。

我自認是個焦慮的人,聽完這集 Podcast 後,實際觀察自己在焦慮時,確實會出現「聳肩」、「呼吸短促」的「表徵」,神奇的是,當我將注意力放在當下的身體狀態時,焦慮感確實減輕了。

這種由焦慮進入平靜的過程,會帶來一種「不明顯」的正向訊號,我們所要做的,正是讓大腦漸漸習慣這個「微小的獎勵」,從而培養起這個「習慣」:當我們出現焦慮反應時,藉由觀察自己的狀態,進入平靜,如此周而復始,漸漸地縮短「焦慮」影響自己的時間。

持續練習中。


3 - 關於 Code Review

#Concept

Source : 從 Code Review 的小事看到大事 by William Yeh

近期在工作中恰好有機會,比平常更頻繁的進行 Code Review,在尋找 Best Practice 的過程中,剛好讀到從 Code Review 的小事看到大事 by William Yeh這篇文章,從中得到許多概念,值得帶在職涯路上前進。

關於 Response Time

Code Review 這件事情,過去的我認為是一種 Interruption,同事請我幫忙 Review Code 時,我常常會「拖延症」發作,總想著 : “等我有一整段「連續」的時間再來看好了!”,然後拖著拖著就忘記了。

當 Pull Request 卡在某個人身上數天甚至數週時,其實對於團隊整體的開發效率是有負面影響的,「提交變更」的人,為了避免過多迭代,將會傾向於「保守」開發:避免刪除 Code、不敢進行大量的 Refactor…

關注 Response Time 而不是 Review Time

面對 Code Review 請求時,其實真正要關注的並不是 “Review Time”,而是 “Response Time”,接到請求的當下,如果正在忙其他事情,可以讓 Developer 知道「你什麼時候會看」、或是「我現在正在忙,或許你可以優先請其他人查看」。

讓提交 PR 的 Developer 心裡有個底,知道如何安排自己的開發時間,或是在什麼時段可以回來確認這些變動。

Response Time 應小於一個工作天

這篇文章引用了 Google 的 “Speed of Code Reviews” 指引,其中提到了一個概念 :

“除非你正專注在某一項特定任務,否則當你收到 PR 時,應該要在一個工作天內回覆。”

看到這段話時,默默地檢討了自己,其實稍微換位思考,我自己提交的變更,其實也會希望「盡快」被團隊夥伴檢視。

Response Time 應該要小於一個工作天,就算在收到 PR 的當天被工作淹沒,至少能做到在「下一個工作天的一開始」,優先進行 Code Review。

這是接下來的我想要練習的。


4 - 轉譯:建立知識的關鍵流程

#Concept

Source : (Book) 最高效思考筆記術 - 卡片盒筆記

在學習的過程中,大多數人會習慣做筆記,希望藉此提高學習效率。不過有一種無效的學習方式,稱之為「知識搬運」。

什麼是「知識搬運」呢? 我曾經有過類似的經驗:在學習時,把外部的知識 (書上的文字、老師說的內容) 原封不動地複製(抄寫)到筆記本中,花費不少心力,但是當闔上筆記本,發現自己對於這些努力搬運的知識毫無印象。

最高效思考筆記術 - 卡片盒筆記 這本書中,提出「轉譯」是建立知識的關鍵流程,具體來說:是盡可能在維持原意的情況下,以自己的語言重新詮釋資料

之所以能夠發揮效果,是因為嘗試以自己的語言轉換時,其實是對大腦進行一種「檢驗」,如果沒有真正明白概念,是沒辦法簡單「換句話說」的。



See Also