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5 - 早起的定義、無聊的力量、進入心流的捷徑、香噴噴的簡報

Posted by MingLun Allen Wu on Sunday, October 1, 2023

What Resonated This Week

1 - 早起的定義

#Concept

Source : (Youtube) -【每天早晨5点起床】我的身体发生了什么变化?!

早起的定義,並不侷限於幾點起床,而是比你應該起床的時間,提前一個小時左右。

我從來都不是個「早起」的人,儘管上班日因為要通勤,每天七點前就要出門,但這段時間也只是在捷運上放空、嘗試讓自己進入清醒狀態。

在 Youtube 常會看到成功人士分享的「早晨儀式」,大多都 4:00 就起床,每天睡 4 ~ 5 個小時,這種形式的生活。

曾經,我對於「早起」的想法就是如同這些成功人士一樣,每天 4:00 起床,但坦白說,我根本沒有想要嘗試的念頭,我其實不知道自己 4:00 起床的理由是什麼。

但在這部影片提到的概念,其實早起並非在特定的時間點起床,而是在既有的生活作息中,保留一段時間讓自己彈性運用,以更充裕的狀態來面對新的一天。

如果是以自己「必須」起床的時間作為基準,將起床時間慢慢往前拉一個小時,在這個小時做一點「自己平常想做」、「沒時間做」、「下班沒體力做」的事情。

對我來說,我付出的代價只是「提早一段時間起床」,而不是非要在「特定的時間點」起床,這似乎蠻值得嘗試的。


2 - 無聊的力量

#Concept

Source : Cal Newport 與我的河濱思考

無聊的力量,就是創造。一直 Input 沒有什麼了不起,持續輸入,沒有足夠的時間思考,反而稀釋了那些最重要的事物。

什麼時候我曾經感到「無聊」呢? 自從有了手機 (或是開始有網路吃到飽) 後,生活中似乎就很少出現「無聊」的感覺了。

還記得國小時,常常要從雲林搭三個多小時的車到板橋阿嬤家,那時候沒有手機,除了聽 CD 外,似乎就只能看著窗外的天空發呆。或許是因為太無聊了,鬼點子特別多,曾經自己寫過連載小說 (每週一更,讀者是住隔壁的玩伴);也曾經自己設計過桌遊 (玩家就是我跟老弟)。

小時候的創意似乎無窮無盡,隨著年紀增長,這種創意似乎逐漸枯竭,這是因為年齡的關係嗎?還是因為在後來的旅程中,只要無聊,就可以透過手機的刺激來打發時間?

在現在的社會,隨處可見的資訊刺激,讓生活很難「無聊」,但也因此讓人忽略了「無聊」帶來的價值 : 平靜感、自我沈澱、靈機一動

“練習在生活中刻意保留一段時間,遏制碰觸手機的慾望,讓自己維持在「無所事事」的無聊狀態”

我想這是每個現代人都可以嘗試的修行吧!在日常生活中,刻意的練習擁抱「無聊」,並且享受無聊帶來的平靜感。


3 - 進入心流的捷徑

#Tool

Tool : Foca

最近在工作上有個大挑戰,需要在時間內完成「高品質」的交付。

我迫切地希望自己能進入「心流」狀態,在過往的經驗中,「咖啡因」和「冷水澡」有助於提高專注力,但距離「心流」狀態,似乎還差了臨門一腳。

為了完成這項任務,無意間發現只要達成兩個「前置條件」,我特別容易進入「心流」狀態。

第一個情境是:「將手機放到無法輕易觸及的地方」。

當手機出現在視線範圍內時,無論是震動、通知,都會很容易讓我脫離專注。我很有自知之明,非常難以抵抗 3C 刺激,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將手機放到遠處。

第二個情境則是:「設定番茄鐘」。

常見的番茄鐘會以「25 分鐘工作 / 5 分鐘休息」的模式進行,工作和休息時間的分配可以因人而異,但我覺得關鍵是:設定時間的邊界

在番茄鐘模式下工作時,由於專注時間是有限的,面對分心的衝動,比較容易克制自己,「剩下 8 分鐘就休息了,現在先不要做別的事」,這種想法能夠讓你在時間內維持很高的專注力。

在沒有番茄鐘時,總是希望自己能夠有「長時間、無止盡」的專注,這種不合理的期待,其實對內心造成很大的壓力,也很容易出現「逃避」、「拖延」的心態,想到要一次專心工作四小時,就不由自主想先滑個手機、睡個覺。

想嘗試番茄鐘的朋友,在 Youtube 上面有許多 “Study with me” 系列的影片,都是以輕音樂搭配番茄鐘倒數。

但由於開啟 Youtube 是一件危險的事情,很容易被玲琅滿目的影片吸引注意力,所以另外推薦一個好用的 App - Foca,免費版本就有很漂亮的介面和背景白噪音。


4 - 來吧!端出一碗香噴噴的簡報!

#Concept

本週有機會在 DevOpsDay Taipei 2023 進行 25 分鐘的簡報分享,是個很難得的體驗。

為了這次簡報,花了不少時間在整理素材、製作簡報,在試報給 Boss 聽時,他給了我一個評價 : 「我覺得你的簡報還不夠香!」。

得到評價的當下,有點摸不著頭緒。香?簡報?什麼意思?!

但是當整場活動結束後,我發現這個評價,改變了我的簡報思維。

在過去,我覺得簡報的「脈絡」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情 : 如何透過「編排內容」來「清楚」呈現你想表達的觀念,是讓聽眾理解你想講什麼的重點

特別推薦「Output to Win 高產出的本事」這本書,書中整理了許多常用的框架,藉著這些框架,可以很快速、精準的建立簡報的脈絡。

然而,「聽眾聽得懂簡報內容」並不代表他們「想要聽下去」

如何在簡報中「建立故事線」是一個很容易被忽略,卻特別重要的概念。

具體來說,在簡報前期,需要讓聽眾明白背景故事,建立 Context,有助於聽眾產生「共感」,身歷其境的了解報告者的想法、痛點。有了相同的認知基礎,就能夠了解簡報中的內容;了解簡報中的內容,就願意跟隨報告者的步伐,繼續往下聆聽。

如果沒有建立故事線,導致聽眾在聆聽過程中思緒飄離,不論簡報內容是否言之有物、內容編排的再精準,都不能算是成功的簡報。



See Also